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不少人对自己的外表、身形都有一定要求,但节食运动减肥不容易,所以有不少人贪方便食减肥药,希望轻松减磅。
不过有些减肥药含有毒性甚至违禁药成份,可能损害肝功能,甚至导致心律不整、胃肠不适、焦虑、及失眠等问题。所以,减肥不可乱来,这是关乎健康甚至性命的日常生活管理。如果因为尝试过坊间很多偏方都没有减肥成功,甚至认为自己拥有「饮水都肥」的易胖体质而感到失望,事实是,你应该寻求专业的医疗意见,例如藉中医疗法管理体重近年就大行其道,帮助不少人减重之余,改善了整体体质。
根据「世界卫生组织肥胖咨询会」的报告,肥胖定义为「一种脂肪在脂肪组织中异常或过多堆积疾病」。西医主要以3种方法来判断肥胖,包括脂肪百分比、腰围及大众普遍认识的BMI。
1. 身体脂肪百分比,即脂肪含量,理想的男性比例应在12%至19%之间,而女性则应在25%到32%之间,超出标准就视为肥胖。
2. 腰围是「中央肥胖」的指标,用于测量腹部脂肪的积聚。男性的理想腰围应不超过90厘米(35.5吋),女性则应不超过80厘米(31.5吋)。
3. 体重指数(BMI, Body Mass Index) = 体重(公斤) ÷ 身高²(米²)
o 成人的BMI标准:
- 18.5-23.9:正常范围
- 24-27.9:超重
- ≥28:肥胖
中医认为肥胖与饮食习惯、年龄渐长、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,造成「本虚标实」,透过望闻问切,按求诊者的情况,辨别他们属于哪一种证型,而作相应的治疗方法,一般来说,肥胖可以分为四个证型,包括:
1. 脾虚痰浊型
o 症状:肥胖、疲劳、胸闷、腹胀、便秘或腹泻、饮食正常、小便少、舌淡胖o 病因:过食肥甘导致气血充盛,形成膏脂
2. 脾胃实热型
o 症状:肥胖健壮、易饿、面色红润、口干、便秘、小便短红、舌红苔黄o 病因:脾胃有实热,过食辛辣食品
3. 气滞血瘀型
o 症状:肥胖、急躁、胸胁胀满、腹胀、口苦、大便秘、月经不调、舌暗红o 病因:肝气不畅,影响脾胃功能,导致脂肪聚积
4. 脾肾阳虚型
o 症状:面容虚浮、疲劳、腹胀、腰腿酸软、下肢浮肿、舌淡。o 病因:中年后肾气衰退,水湿失运,形成肥胖
西医角度 | 中医角度 |
饮食高热量、糖分、脂肪过多 | 过食肥甘厚味,损伤脾胃 |
缺乏运动导致能量消耗减少 | 体内水湿代谢失衡 |
遗传因素和代谢功能降低 | 脾胃功能不足,水湿堆积成脂 |
甲状腺功能低下、服用某些药物 | 先天遗传和体质因素 |
压力、焦虑导致情绪性饮食 | 久卧久坐,缺少运动 |
肥胖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外貌,无论男女都可能因为自身肥胖而觉得自卑、焦虑、抑郁,觉得无法得到异性青睐,甚至造成社交障碍。
肥胖会对身体造成负担,因而出现各种身体问题。随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发展趋系统科学化,更多人接受以中医疗法改善身体状况,包括以中医药外治内服双效进行体重管理,希望可以改善体质,控制体形,并维持身体健康的状态。常见有效的方法包括:
o 根据痰湿、气虚等辨证施方,如参苓白术散等。
o 注重调节脾胃功能,加强水湿代谢。
o 针刺穴位如中脘、关元、足三里、三阴交,调节消化与代谢。
o 耳穴疗法:压耳豆刺激饥点、脾点,抑制食欲。
o 推拿与艾灸:促进气血运行,改善局部脂肪堆积。
中医会按照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提供饮食建议,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:
o 偏向清淡、易消化饮食,避免肥甘厚味。
o 根据体质调整,如湿热者避免燥热食物(如辣椒)。
o 采用食疗,加入具有健脾化湿的食材,如薏苡仁、山药、茯苓。
参考数据: